保护眼睛防近视教案,保护眼睛防近视教案中班

近期,2022第二届中国学生营养教育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以“营养教育赋能儿童发展”为主题,旨在以营养教育为出发点,继续凝聚共识,落实行动,助力中国儿童健康成长。

“平安少年”项目总协调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专职研究员,杨玉春老师受邀参与,以论坛讲者的身份发表了主题为《身体为本,营养为基——让健康教育成为师范生的能力底色》的演讲。

在演讲中杨玉春老师指出,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需要系统性的健康教育,而现实情况是系统性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校园乃至家庭生活中都严重缺失,造成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实施陷入困顿和迷茫,现有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形式也难以跟上“全面从医疗转向预防”的国家健康战略,从而导致学生健康体质上升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一、我国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早已不容乐观

2021年全国第八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发现,和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上升、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显示,早在2014年,我国7~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已经高达11.1%和5.8%,农村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7.7%和4.5%。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的调查显示,我国近视眼患者已达6亿,其中青少年近视率为70%,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比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为10%。教育部2019年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统计数据则显示,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为14.5%、小学生近视率为56%、初中生近视率为71.6%、高中生近视率超过90%。

显而易见,在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整体性下滑趋势和近视率不断攀升的背后,是我国并不乐观的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别是一些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亟待解决。“小眼镜”和“小胖墩”的比例居高不下、原因复杂,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生活习惯、体育课程效果等有关。

保护眼睛防近视教案,保护眼睛防近视教案中班

二、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向未来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中,对促进青少年健康行动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提出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这为儿童健康成长和学校健康工作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平安少年项目总协调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专职研究员,杨玉春老师早在《人民政协报》第10版“教育在线周刊”栏目所刊发的《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文中便曾建言“健康教育”教育规划

杨玉春老师表示,健康教育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活动,学校可以从不同角度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理念上,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在教育方式上,丰富健康教育途径;在教育管理上,完善疾病防控机制……

而在本届中国学生营养教育论坛上,杨玉春老师深入解析“如何在教育领域落实“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强调独立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服务立德树人的根基,需要从教育学角度、从教师教育角度,开始建设学校健康教育二级学科;并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范式和方法延伸扩展传统公共卫生体系下的健康教育;以及需加强师范生健康教育培养,为一代人的健康素养奠基。

三、从师范生教育入手,加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

身体为本,营养为基。营养教育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师范生教育入手。

在当下缺少专职教师、任职教师缺乏专业性、评鉴体系尚未完善的困境之下,以师范教育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入手,全口径加强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面向未来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夯实基础,为一代人的健康素养奠基的有效措施。

而整体师资队伍健康素养的提高,将会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第一,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健康发展的重点应集中在卫生习惯培养。

这一阶段的儿童身体基础薄弱,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伤害和感染疾病。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够有效保护儿童消除危害因素,减少发病率。

这一阶段的儿童应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等健康习惯,以及保护环境、爱护公共卫生等文明习惯。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儿童在这一时期养成的卫生习惯,将会伴随其一生,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第二,对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健康发展的重点集中在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养成。

这一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能力进一步加强。

该阶段学生的健康发展所涉及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包括营养膳食、心理平衡、充足睡眠、适量运动、讲究卫生等日常健康行为,识别、预防和避开危害健康的行为等。此外,迈入青春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发生一系列转变,青春期生理保健,健康的异性交往关系,正确的自我认知等都应得到重视。

第三,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健康发展的重点集中在健康生涯规划与体育锻炼方面。

该阶段学校应重点关注学生学业发展和升学有关的心理问题,关注其情绪发泄、压力缓解、挫折教育、合理竞争、考试心理、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下,高中生本来就缺乏体育锻炼,疫情防控状态下更容易被动久坐,学校应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类型,主动参与适度的体育运动。

第四,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应注重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调节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新型社会交往能力。

疫情期间,很多大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健康意识,能够快速、精准、有效地学习公共卫生知识,对身边的家人、亲友进行有效指导。对于当前仍然处在居家学习阶段的部分学生,也会面临着无法返校学习的压力和焦虑,甚至有与父母长期近距离交流产生的家庭代际矛盾,与导师、同学远距离交流的社会交往变异问题。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已经完善和成熟,该阶段学生健康发展要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学会关心父母及他人的健康,肩负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担当,配合引领全社会的健康国民精神。

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特点和需要,成熟的师资队伍可以灵活、趣味性地运用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给予心理健康指导、常见疾病预防指导、膳食营养指导、体育锻炼指导等。特别是在当下,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身心健康问题不断增多,不但影响他们有效学习,也妨碍了他们心理社会能力的养成和健康的长远发展。

难以想象,青少年心理社会能力不足的背后,是高发的危险行为,包括吸烟、酗酒、药物滥用、不安全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校园欺凌、暴力以及自杀等不良行为。所以说,除了关注学生身体健康,也千万不能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培育的关切。

保护眼睛防近视教案,保护眼睛防近视教案中班

四、疫情开放后,青少年身心健康需要家校社协同调适

在青少年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对他们心理健康和人格培育的关切永远不能缺。从孩子有自我意识开始,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与吸收着周身的信息,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作为平安少年项目总协调人的杨玉春教授早在多年前便开始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并认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是健康成长的基础。而由杨玉春教授肩负总协调任务,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平安集团共同发起的“平安少年”公益项目,也始终坚持初心倡导“家校社共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促使家、校、社各司其责的同时又相互配合协同育人,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朝气蓬勃、富有梦想的青少年。

特别是当下疫情已全面放开,各大中小学校都已放假进入寒假假期, 青少年儿童感染比例加速上升,儿童青少年感染后,因身体不适会引发心理变化,甚至产生心理困扰。杨玉春老师建议,当前更重要的是利用寒假假期,家校社协同做好学生的健康规划和心理调适。以积极心理重塑健康身心。家长要重视但无需过分惧怕病毒,为孩子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不过度以孩子为中心,做好情绪管理,在孩子面前呈现放松的精神面貌,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共同度过特殊的疫后时期。

爱眼护眼,学习如何爱护眼睛 18个小方法,添加 微信:shili3168  备注:视力提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hili168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li168.cn/10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