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大家好,我是从事特殊眼镜加工制造的陈哥。
眼疾患者大多佩带眼镜,但可能大部分朋友对眼镜的发展历史,知之甚少。眼镜的发明,解决了人类视力问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近视朋友都知道。路上熟人与你相遇,别人主动与你打招呼。你却视若无睹。朋友认为你目中无人,看不起人。尴尬至极。近视眼患者的世界是模糊的,馄饨的。眉目传情的喜悦,看别人脸色的感受。你是享受不到的。近视眼患者由于视物不清,会发生许多尴尬有趣的事情。我的近视眼生活有许多尴尬的往事,至今都印象很深,以后有机会一定与大家分享。如果你有印象深刻,有趣的经历,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趣事。
近视患者的人生是残缺的。但自从你戴了眼镜,你才稍微像个正常人。眼镜的发明,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但你知道发明眼镜的祖宗吗?
距今三干年前,西周王朝便发明了“阳燧取火″。所谓阳燧取火,就是用青铜脸盘对着太阳光,光线反射聚焦到焦点上,焦点温度快速上升,焦点的地方放上艾绒或干草之类易燃物,就升成了火。取火的青铜脸盘实质就是凹面镜。
我国的春秋末年,齐国的工业技术官书《考公记》就有用凹面镜取火的记载。当时记载的就是镜片概念。
据考证,中国南宋时(即13世纪前半叶)已经发明了眼镜。
根据《眼科全书》介绍,马可.波罗(1254~1324)与1274年到北京时看到元朝忽必烈时代,官吏带凸透镜阅读文件,遂将其技术传到意大利威尼斯,由工匠设法完成仿制。从而使眼镜技术传入欧州。当时的眼镜为手持的单眼正透镜,类似现在的手持放大镜。当初使用的镜片材料是天然水晶,水晶稀有,加上磨镜技术很少有人掌握,当时的眼镜′视为奇珍异宝。
中国的眼镜真正发展应该到明代崇祯年间。当时苏州有一位发明家。他结合光学,力学等科学原理,发明创造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掌握了磨片技术。用天然水晶磨制出镜片。同时他又掌握了验光技术,按照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24种不同光度的镜片品种,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原始验光方法。他让眼疾患者自试,哪一种镜片最合适,便为之配制该种眼镜。这是我国自主验光配镜的开始。这其实就是现代的“自觉验光"。不仅如此,他还对眼镜的形状结构进行改造。将当时的单片镜改成可以架在鼻梁上的双片眼镜。这其实就是现代的眼镜了。这位科学家叫孙云球。
他总结多年制镜经验,写成了《镜史》一书。由于当时的镜片材料是天然水晶,非常稀有。加上磨片技术。眼镜是稀有之物。只有极少数王公大臣拥有。孙云球在《镜史》书中,详细介绍了制镜的原理和方法。全国各地工匠根据《镜史》书中技术,纷纷制造眼镜。促进了国内眼镜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眼镜价格也随之一路走低。从几十金降为七八金。到了清“顺治(1644一1661)年,苏杭人大量制造,,并买卖眼镜。惠及了很多眼疾患者。孙云球一生制造各类光学仪器达七十余种中,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的光学制造业推向新的起点。
在当时第一个受益的是他的舅舅,他的舅舅由于书念书多了,成了高度近视,没办法,佩戴了外甥的眼镜。然后才能继续读书写字,后来乡试中举。举人相当于现在副处级官员。靠眼镜改变了命运。1662年年仅33岁的孙云球英年早逝。
清朝的雍正皇帝是眼睛的发烧友。由于他好读书,勤勉政事。用眼过多造成近视,配了近视眼镜,上了年纪又配上了老花镜。雍正对眼镜的镜片,镜框,镜腿的选择和设计,均亲自过目,具体指导。镜片的材质有水晶,墨金,茶金。镜框的材质主要是象牙和戴帽。镜腿是青铜和骨头。从材质到设计都是最好的,而且皇宫各地都要备有眼镜。方便他随时取用。历史记载,雍正总共配了250副眼镜。唐国强主演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就多次出现眼镜的画面。末代的傅仪皇帝高度近视,一辈子与眼镜为伍。
13世纪英国科学家培根发明了玻璃眼镜。由于玻璃物美价廉,可塑性强,很快玻璃眼镜就取代了水晶眼镜。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把时间捋一下。中国在南宋,也就是13世纪前半叶,发明了水晶眼镜。马可波罗1274年到北京,把眼镜技术带到了欧洲。眼镜技术实际上是中国传到欧洲的,玻璃物美价廉,适用性强。而水晶稀少,价格昂贵,玻璃眼镜逐渐取代了水晶眼镜。
但玻璃眼镜也有显著的缺点。重,而且易碎,不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石油提取成分中制成了树脂材料。树脂材科镜片有更好的光学性能,安全加工性和轻薄的物理特性,从而取代了玻璃眼镜。在20世纪60~80年代快速超过玻璃,成为眼睛镜片的主要材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相信更好的眼镜会出现在眼疾患者的脸上
眼镜的发展史讲完了。如果大家觉得有用,欢迎点赞,关注,转发。动动你的小手,让更多的人记住发明眼镜的宗师!
爱眼护眼,学习如何爱护眼睛 18个小方法,添加 微信:shili3168 备注:视力提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li168.cn/1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