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光只见光度不见人”之我见
徐景新 《眼视光新技术使用全书》作者
此文发表在《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22年10月期刊
验光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配镜处方的“基石”,在一套完整的验光流程中,验光是个“1”,其他检查都是“0”,如果“1”没有做好,做再多的检查项目都是无用功。比如没有验准光度,后续的双眼平衡以及视功能检查就失去意义。
笔者从事眼视光行业30年余,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广泛搜集临床资料,探索验证新理论,并总结思考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合适的配镜处方。在此,笔者分享一些个人观点,供从业者在工作中参考。
1、必须使用合格的设备

人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验光师技术再好,设备有缺陷,很难验出满意的结果。与验光设备相关的缺陷具体包括:

a、散光盘视标太小。如图1所示,散光盘视标大小应该为0.6,且线条为虚线,否则会影响散光轴的正确判断。
b、蜂窝(点状)视标太小。如图2所示,蜂窝视标大小应为0.6否则会影响交叉柱镜的精调结果。
c、“E”字视标中,1.0行应该是8个视标,否则会影响检查视力的精确度。

d、被检查者与视标显示屏距离应该大于2.5m。由于一些店面空间受限,显示屏距离小于2.5米,导致1.0行视标大小不标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检查精确度。
e、红绿视标颜色不纯正。颜色标准如图所示,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视力检查的精确度。
f、综合验光仪的近用视标问题较多,会造成近距离视功能检查误差较大的情况,失去检查意义。
2、不能误入客观检查参数的“陷阱”
2.1客观检查结果不能作为配镜处方依据
众所周知,验光全过程是由客观检查与主观检查结合完成。其中,
主观检查是在客观检查结果的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或插片验光,根据患者辨认“E”字视标方向得出结果,再经过试戴,最终完成的配镜处方。而客观检查不管是用电脑验光仪,还是使用检影验光,再准确的检查结果也不能直接作为配镜处方,都要通过主观检查环节。虽然会发生患者的主观屈光结果与客观数据完全相同的情况,但并不代表验光师可以省略主观检查的步骤,因为这只是个别现象,不具有代表性,客观的检查结果与患者知晓或承受的能力存在有一定的差距。
不结合患者的主观承受能力来调整屈光度,将导致很多患者配镜后无法适应。整体而言,再精确的客观检查结果不能成为配镜处方,这是基本常识。
2.2个体差异会导致检查结果偏离配镜处方
前段时间,笔者遇到了一位20岁男性患者,睫毛特别长且生长方向偏下,使用电脑和检影进行屈光检查都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该患的散光和散光轴位均无法确定,客观检测结果显示散光度数较高,主观验光也花费了较很长时间,采用了多种检查手段后,才勉强完成了屈光检查,最终确定没有散光。除了患者自身的特殊情况外,眯眼或没有睁大眼睛也会出现散光,调节紧张或注视目标错误都会影响检查屈光偏高。
2.3电脑验光单的散光参数和轴位只能作为参考

使用电脑验光仪测量时,由于患者的调节、眼睛大小或配合程度等因素影响,导致客观检查后的参数具有较多不确定性。作为一名专业的验光师,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与分析。其中,应重视结合电脑验光单的轴位与患者看散光盘的线条来综合确定轴位方向这一关键步骤。
如图所示,若电脑验光的轴位是180度,患者看散光盘较粗的线条是12与6,就证明散光的轴位是180度,不用精条轴位;若电脑验光单的轴位是180度,看散光盘较粗的线条是1或者11,在此情况下,验光师应先验光,将轴位调到180度的±10度或±15度轴位视力,在进行清晰度的对比。同时可以预加50度的柱镜值,把轴位分别调到180度、170度、10度,选用“E”视标来验证视力有无提升,或者视力在哪个轴位提升,从而确定轴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遇到3个轴位视力都不清晰的情况,处理的办法有三种:一是患者可能没有散光。验光师应参考电脑验光单,确认患者的散光度数是否在75度以下,轴位是否在180度方向附近,再依次增加球镜,观察其视力能否提升;二是使用交叉柱镜。因为轴位误差太大,难以精调,所以使用交叉柱镜精调的难度较大;三是使用“原始”调轴法。即使用裂隙片在180度的±15度范围慢慢旋转,观察某个方向的视力清晰度有无变化。如有,再慢慢旋转裂隙片至视力清晰,此时的裂隙片方向就是散光轴位。轴位确定后,再增加散光度数,使用低矫处理的方法。
笔者在此分享两个案例,以帮助从业者更好地应对电脑验光的问题,第一个案例,患者为28岁的男性,到医院检查配镜,无戴镜史,以下为检测结果。
电脑验光单
OD:-1.50DS/-3.25DC×5
OS:-1.75DS/-2.50DC×180
深圳某医院的验光处方
0.3-1 OD:-1.25DS/-2.25DC×5=1.0
0.25-1 OS:-1.75DS/-2.50DC×180=1.0
笔者为患者测量的角膜曲率
OD:K1 42.94D@5 OS:K1 43.07D@179
K2 46.60D@95 K2 46.72D@89
AST:-3.66D@5(散光值) AST:-3.65D@179(散光值)
注:AST表示最大K值与最小K值之差,即为“角膜散光”。
笔者为患者验光的处方结果
0.3-1 OD:-1.50DS/-0.75DC×180→0.9-
0.4 OS:-1.00DS/-0.75DC×180→1.0-
处方分析:
球镜:从患者裸眼视力看,右眼裸眼视力0.3-,矫正屈光度数-1.50D,裸眼视力与矫正屈光两项基本符合。左眼裸眼视力0.4,矫正屈光度数-1.00D,裸眼视力与矫正屈光两项基本符合。左眼比右眼的裸眼视力清晰,球镜屈光度较低,检查结果可信。
散光:笔者将右眼笔者加散光加到-2.00D,视力反而模糊,无法辨认0.8行的视标。在-0.75D的基础上加大右眼散光,视力提升不明显。在-0.75D的基础上加大左眼散光,视力提升不明显。对于初次配镜的患者而言,散光给太高还会影响戴镜的舒适性,甚至无法适应而导致配镜失败。
此时,笔者建议患者戴镜一个月后再到医院复查。眼镜加工完后,患者戴镜无异常,感觉很满意,还对笔者说了很多地感谢语言。
另外一个案例。笔者的学生在给一位患者验光时,电脑单上显示单散-3.00D,加到-2.00D,主诉视物更模糊。笔者认为,该方法是错误的,如果患者裸眼视力0.6,只需要加散光-0.75D或-1.00D。后来将散光调整为-1.00D,患者视力立刻达到1.0。
综上所述,这就是验光师缺乏经验,过度依赖客观检查结果,导致验光失败的情况。
3、主观验光需要患者的默契配合
在一套完整的验光流程中,不能“只见屈光不见人”,想要获得满意屈光检查结果,患者的默契配合不可少。只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才能得到更完美的屈光检查结果。
例如,首先要了解患者的散光情况,在检查散光轴位时,可以向患者提问:“您看散光盘的线条颜色是否均匀一致,是否出现浓淡、深浅、粗细的现象?”如果患者回答均匀,则判断其无散光;如果患者回答不均匀,有浓淡、深浅、粗细之分,则判断其有散光。在患者有散光的情况下,可以继续追问:“几点钟的线条颜色较深,或黑、或粗?”确定患者的散光轴位后,验光师再转至“E”字视标,通过加柱镜度来提升患者视力,直到达到1.0为止。此时的视力清晰度如不满意,可以适当补加球镜看视力能否提升。
在临床的散光检查中,大部分的轴位不需要精确,精调散光轴只适用于对散光轴位敏感的患者。而在精调时,验光师一定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以确保其放心和舒适,如此才能达到检查屈光的最终目的,此外,精调散光轴不能“拖泥带水”。否则会导致患者视疲劳或混淆不清,从而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精调效果。
4、验光流程必须脱离死板的教学
如果验光师一味地使用教学中的标准验光流程,那么就会出现“只见屈光不见人”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不能为患者配好眼镜。标准验光流程只适用教学或资格考试,然而这点却没有得到行业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很多视光学生走出校门,在实际验光中感到力不从心,这也是目前视光教学的最大“短板”。
笔者总结整理了以下平时屈光检查种类:
a、散瞳的儿童少年屈光检查。散瞳后使用电脑验光仪,根据客观检查数据进行适当的屈光调整即可。等瞳孔回复后,进行屈光复查,即可开配镜处方。
b、不散瞳的儿童少年屈光检查。不能使用标准验光流程,如果患者出现调节痉挛或视疲劳过度的情况,建议做散瞳验光,或进行调节放松训练后验光,否则屈光检查会过矫。另外,对于此类患者而言,使用“雾视法”验光作用不大,红绿的过矫验证也不会产生效果。
c、16~25岁有戴镜史的患者。可以使用标准验光流程进行屈光检查,最好不要采用雾视步骤,直接加屈光度后验证视力是否提升,当视力提升到0.6~0.8时,再找散光轴,加柱镜至单眼视力达到1.0即可。经笔者长期研究,雾视在屈光检查中作用不大。红绿测试对有经验者可以使用,无经验者使用会掉进红绿等清的陷阱,使屈光检查经常过矫或患者配镜不适感增多。
d、30岁以上有戴镜史的患者。不能使用标准眼光流程,可以使用经验法进行屈光检查。
总上所述,因为使用雾视、红绿、交叉柱镜精调较难,所以屈光检查一般很少使用标准验光流程。笔者认为,验光检查流程应以标准验光流程为基础,根据个人情况增加或减少步骤为佳。更重要的是,验光师一定要脱离死板的标准验光流程,只又采用个性化的屈光检查

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检查结果。
5、经验在验光中不可缺
想要成为优秀的验光师,不仅要经常与业内人士讨论交流验光问题或难点,更要在验光岗位上反复实践和深思,学会“去粗取精”。此外,建议验光师多撰写验光日记,对一些特殊或复杂的案例进行记录、统计与归纳,从中找到规律,总结经验,从而提高验光技术。
爱眼护眼,学习如何爱护眼睛 18个小方法,添加 微信:shili3168 备注:视力提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li168.cn/3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