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近视的题目,防控近视的题目新颖

2022年12月24日,“新理念·新高度”中国眼底病大会暨第二届近视防治融合论坛以线上形式圆满召开,43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近视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近视新理念、新高度、新技术,为广大投身近视防控事业的同道们带来了近视防治融合实践与研究的盛宴。论坛吸引了60.9万余人次共聚“云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场学术盛会,领略大咖们的精彩报告。

论坛伊始,许迅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向各位来宾和同道表示真挚的感谢并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由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夏刚司长代表国家疾控局致辞。他表示国家疾控局一直非常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始终抓住综合防控近视这个“牛鼻子”,在降低学生近视率和提升综合素质方面狠下功夫。夏司介绍了国家疾控局在评议考核、全面监测干预、典型示范引领、加强标准研究、成立专家组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夏司呼吁学者们不断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深入交流合作,努力构筑近视防控新发展格局,促进各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广大的儿童青少年受益。在论坛开幕仪式上,由何鲜桂教授主持,“明眸学苑-国家基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人员培训项目”正式启动,启动仪式邀请了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委姚克致辞。全国十省市儿童青少年眼轴调查项目(CALS 研究)也正式宣布启动,项目指导委员会专家和分中心负责人线上出席了启动仪式。

近视防治融合论坛1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毕宏生教授和汕头国家眼科中心张铭志教授主持。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Serge Resnikoff教授从全球视角,宏观介绍了近视在全球公共卫生中的机遇与挑战,他讲述了世界卫生组织对于近视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注意,并介绍了近视管理项目MyopiaEd,让我们知道了如今近视问题正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更系统的管理,为我们近视管控工作带来了更强的信心和更大的希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调研员樊泽民副处长阐述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国模式”,即中央推动,政府主导;教育牵头,医技支撑;学校主体,学生中心;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樊处提出,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发布到明年,五年实施计划成效显著,各地近视率逐步降低,希望到2030年,能够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同步,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明显下降。国家疾控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冀永才副处长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畅谈我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策略思考,他指出,当前近视防控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较大挑战,低龄化是核心难点。他从完善工作机制、增强能力建设、强化技术支撑、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服务覆盖、加强监督监测、信息化建设、动员社会力量等八个方面介绍了国家疾控局在近视防控中所作的努力和规划。安徽医科大学陶芳标教授从公共卫生与临床整合视角阐述儿童近视防治。他提出,我们必须认识到时代变迁,尤其是远端因素对近视发生的推手作用。他认为今后干预的重点应该是政策导向、社会价值取向、成才观和科技进步。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Ian Morgan教授与我们讨论了儿童近视的数据模型,Morgan教授认为轻度远视是人类自然的屈光状态,应当将儿童远视储备耗尽的正视状态视为近视前状态,这也为近视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毕宏生教授分享了“儿童青少年中西医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他专门介绍了团队在AI三级预警技术、用眼行为监测矫正技术、眼周经皮穴位电刺激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许迅教授分享了团队户外活动RCT的系列成果,利用自主研发的智能腕表客观量化采集户外光照参数,从而明确了有效的户外光暴露模式,为开展近视公共卫生干预提供了依据和方法。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张铭志教授分享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汕头方案。她重点介绍了汕头在国家八部委文件精神的指引下,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中的七项技术为框架,建立了七位一体大数据分析及AI智能综合防控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澳大利亚华伯恩视觉研究所Nina Tahhan博士向观众们简单介绍了IMI的成立起源、委员会成员、主要工作,而关于近视风险因素和疗效数据的信息图同样十分精细严谨,为我们每位科研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帮助。

近视防治融合论坛2邀请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吕帆教授和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邹海东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教授分析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他总结,近视防控总体见效的基本局面已经显现,近视早发现象得到一定缓解,低度近视转为高度近视情况有所放缓。近视性黄斑病变为常见的近视并发症,但非专业医生对近视黄斑病变的识别判断可能不够准确,基于此,来自日本的Kyoko Ohno-Matsui教授利用AI深度学习的方法,根据META-PM分级分别制作了弥漫性萎缩、斑片状萎缩、黄斑萎缩、CNV的自动识别模型,经调整与验证,以上模型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温州医科大学吕帆教授介绍了团队“高度近视眼底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情况。他们通过对视网膜功能、微结构和微血管的研究发现,单纯性高度近视患者在无任何并发症出现时就已经发生视网膜光敏感度的下降。中山大学中心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从近视预防的角度对IMI(International Myopia Institute)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明确了增加户外活动是预防青少年近视的一个关键,其次使用药物和光学干预同样也是控制近视发展的有效手段,最后提到了我们要更好的完善学校筛查工作,提高学校的戴镜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邹海东教授介绍了团队数智驱动6P医防融合近视综合防控体系,包括面向管理部门的智慧决策平台,面向社区眼防人员的智慧管理系统,面向眼科医生的智慧医疗系统,面向家长的智慧参与平台,面向大众的智慧宣教平台,面向儿童的智慧激励工具。来自长庚纪念医院的吴佩昌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后巩膜加固术的各种术式以及后巩膜加固术分别用于近视儿童和成人的度数恶化、眼轴延长的控制效果,同时结合并发症的列举,为我们全面展示了巩膜加固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也进一步提出了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试验以及开发新术式的必要性。

近视防治融合论坛3由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潘臣炜教授和中部战区武汉总院宋艳萍教授主持。英国伯明翰阿斯顿大学的James Wolffsohn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国际近视研究学会(IMI)为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在规范临床研究中所做的工作,例如对研究设计、受试者纳入标准、样本量、结局指标等方面的推荐与注意事项;这之后又简单归纳了近视领域基于现有临床研究证据得出的结论,包括近视的流行病学、近视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发生近视的危险因素、病理性近视与目前已被证实有效的近视预防和控制手段。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视光中心吴西西教授分享了“0-6岁儿童眼病联盟创建与近视防控关口前移探索”。吴教授着重介绍了如何采用连环三步法开展近视防控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宝贵经验。来自海德堡大学Jost Jonas教授为我们带来高度近视组织学特点的演讲。他认为,近视性眼轴伸长与许多组织学改变有关,主要发生在赤道附近和赤道后方。形态学发现支持了Bruch膜在眼轴伸长过程中起到潜在作用的假说。宁夏人民医院眼科医院庄文娟教授分享了“宁夏地区早发型高度近视家系的基因筛查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联研究”。团队通过家系研究鉴定出16个潜在致病性突变基因位点,并研究了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巴塞尔大学Caroline Klaver教授分享东西方高度近视的表型研究。在高度近视表型上,东西方没有很大差别。学龄期近视率的差异主要源于户外活动以及由文化环境影响的生活方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周翔天教授分享了“近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他认为,环境因素是近视人数激增的主要原因,户外活动是目前循证最明确的近视相关环境因素。他还向大家介绍了近视病因学研究从光学机制到生物学机制的进化过程。都柏林大学学院Ian Flitcroft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屈光不正的不同分类,包括由眼轴为主要贡献、或以角膜、晶状体屈光力为主要贡献的近视,这为我们临床研究识别真正的轴性近视进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分享了“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探索校园绿化率与近视关系”研究进展。林教授团队通过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了提高学校水平和个体水平的绿化率可减缓近视发生风险。来自华柏恩视觉研究所的Padmaja Sankaridurg教授团队用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轴率比四个变量开发了一个近视预测模型,其准确度优于非睫状肌麻痹验光结合视力的模型。并绘制了中国城市眼睛的眼轴百分位图,可用于监测近视进展。Sankaridurg教授的研究表明眼轴长度和轴率比已成为近视防控的重要参考指标。中部战区武汉总院宋艳萍教授分享了病理性近视的有关研究进展。她介绍了病理性近视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发病机制、常见并发症及其特征、黄斑病变分期及其主要表现、防治方案康弘专题。

近视防治融合论坛4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钟华教授和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技术中心)何鲜桂教授主持。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潘臣炜教授分享了“代谢组学与近视生物标志物”。他们团队发现,近视在血清、房水和视网膜中均存在明显的代谢改变,提示代谢组学在近视管理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高度近视存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与老年性黄斑病变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存在相似变化通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凯教授分享了“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新理念与临床决策”。他介绍了近视的离焦理论、阿托品、角膜塑形镜、离焦软镜、光学离焦镜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如何进行临床决策。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杨晓教授做了题为“近视防控光学离焦理论及临床应用进展”的报告。她认为视觉信号控制近视的四大要素包括方向、大小、作用面积和作用区域,并进一步介绍了临床干预的主要措施。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钟华教授分享了中国6-14岁儿童视网膜相对周边屈光度的研究。他提出,视觉信号反馈可以调控眼球生长和屈光发育,为我们加深对近视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和开展更有效的干预提供了线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伍晓艳教授分享了“弥合近视行为风险因素研究与应用鸿沟”。她从公共卫生研究的角度系统介绍了国内外近视病因的研究进展、近视相关行为危险因素面临的挑战,呼吁要创新研究设计,如开展出生队列研究和高质量研究,从而弥合应用鸿沟的思考。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朱剑锋教授分享了“阿托品停药时机选择和方案建议”。他首先介绍了当前阿托品研究进展,并分享了团队阿托品研究证据,提出脉络膜可能是阿托品控制近视的机制。他建议,阿托品使用应从低浓度开始,至青春期几乎无屈光进展或年均进展低于25度可逐渐停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陈志教授分享了OK镜控制近视的最关键参数。他详细介绍了OK镜控制近视的原理、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临床应用等。提出OK镜控制近视与个体差异,治疗区大小可通过镜片设计改变,光学区大小对近视控制效果有影响,其中屈光力分布形态最重要。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董彬教授分享了“学校教室环境标准与近视防控”的报告。他详细梳理了学校层面近视防控相关的卫生标准体系、应用情况及其在近视防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日常实践有据可依。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何鲜桂教授做了题为“防控新视角—从近视到近视前状态”的报告。她从预防的角度,提出近视前状态是近视防控的重要时期,并基于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指出,户外活动对近视前期儿童防控效果有限,并进一步分享了团队在近视前状态儿童中开展的红光干预研究,为开展针对性的近视干预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近视防治融合论坛5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柯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琴教授共同主持。本次论坛共收到了55所眼科单位、院校的优秀眼科的青年人才的80篇投稿,各位菁英人才就近视防控领域最新学术动态、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与分享。

艾尔兴卫星会重复低强度红光应用专题。本专题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钟华教授主持,邀请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墨尔本大学何明光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李光宇教授和墨尔本大学朱卓婷教授进行专题报告。本部分讲座让我们充分认知了重复低强度红光技术用于近视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探索近视防控新方向、新措施和新方法提供助力。

蔡司卫星会近视防控管理眼轴应用专题。本专题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邹海东教授主持。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瞿小妹教授、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何鲜桂教授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于水明教授进行专题报告。本部分基于蔡司在近视防控领域的先进经验,分别从数字化管理、眼轴管理和近视防控门诊建设等视角全面介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新平台、新指标和新经验,为进一步探索近视防控新方向新措施新方法提供助力。

至此,第二届国际近视防治融合论坛圆满落幕!由于疫情影响,各位专家学者及同道未能亲临现场交流研习,但大家线上参会的热情不减,"云端"相聚共享学术盛会。本次论坛为全国眼科同道们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新的理念与新的高度,碰撞研究与实践的火花,为提升儿童青少年眼健康贡献更多力量!

衷心感谢艾尔兴、蔡司、拓普康和康弘企业对第二届国际近视防治融合论坛的支持!

让我们拭目以待,明年再会!

爱眼护眼,学习如何爱护眼睛 18个小方法,添加 微信:shili3168  备注:视力提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hili168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li168.cn/7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