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现代人用眼过度情况日趋严重,近视已经成为日常生活里的一种常见问题。现在的我们近视了可以戴眼镜或者隐形眼镜,严重点的还可以通过手术恢复视力,而在遥远的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古人如果患了近视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在古代很少有人会为近视问题发愁,因为那时候近视是一种“富贵病”,只有家庭条件好的人才读得起书,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被农耕所占据,基本没有时间去读书,所以也就不存在过度用眼的问题了。再者,古代也没有电,基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想要夜读的话还需要蜡烛照明,而蜡烛在当时也是非常贵重的物品。
即便是读得书的人也不会轻易得近视眼,因为古人写字用的是毛笔,比较长,写字时眼睛和字的距离就会比较远,写的字号也较大,无形之中降低了用眼压力,对近视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虽说古人不容易近视,但也有近视的人,历史上一些著名文人就是近视的“受害者”,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豪欧阳修是个高度近视者,宋代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他在政府当差,因为近视,读书阅文尤为艰辛,欧阳修就让仆人把书籍、公文读给他听,才没有影响到读书和公务,这近视程度可见一斑。
那么,在医疗不发达的条件下,古人都是如何应对近视的呢?
首先是从客观因素下功夫,通过健康用油灯来缓解眼睛不适,宋代赵浩《《养病漫笔》记载:“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 即通过选灯油,人工控制烛光颜色,以达到久视不乏的目的,这与如今市面上的诸多护眼灯颇有相通之处。

如果近视不深的,古人会采用热水敷眼和中医疗法来治疗。北宋《苏沈良方》提到:“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毗痒。”就是说,用热水洒在眼部周围,热敷,有助于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据传苏轼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就是用每日热敷,来缓解眼睛不适症状。
如果是高度近视的,到了“十米开外,人畜不分”的程度,古人就要戴“眼镜”了。我国目前已知的“眼镜”出现在宋代,当时称之为“叆叇”,北宋刘跂《暇日记》有云:“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这种以水晶为主要材料的双镜片眼镜,没有镜腿,佩戴者可用细绳缚于脑后。

而真正意义上的眼镜,是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明朝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就能看到已经有人戴上了眼镜,不过那时用的是水晶玻璃制作的,很容易破碎。到了1937年,世界上出现了亚克力材质的塑料眼镜片,虽然不易破碎,但清晰度比较差,直到1954年树脂眼镜问世,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图源网络)
爱眼护眼,学习如何爱护眼睛 18个小方法,添加 微信:shili3168 备注:视力提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li168.cn/8810.html